财时代讯,伴随下游市场复苏预期逐步落地,泰晶科技迎来转折点,业绩实现触底反弹。2024年一季度,泰晶科技营业收入182,113,806.30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505,603.95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9.5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9,445,216.58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0.92%。
泰晶科技主要从事石英晶体频率元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是电子元器件行业的分支,在日本被称为“工业之盐”。由于石英晶体频率元器件具有超高Q值、高精度、低相位抖动、低功耗的特点,提供标准频率源和时钟脉冲信号,是电子线路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元器件,广泛应用于移动终端、通信设备、汽车电子、物联网、工业控制、模组、光通信、电力与能源、医疗电子等众多领域。
这些下游市场,直接影响晶振行业的市场情况。财时代曾在2024年4月初的文章《泰晶科技:终端需求带动下,晶振行业有望开启上行周期》就前瞻预判,晶振的下游市场复苏预期逐步落地。
结合泰晶科技2024年一季报,我们重新梳理晶振的下游市场,包括消费电子、汽车电子、通信&物联网、算力、北斗卫星的市场情况。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算力已成为推动AI进步的核心动力。AI模型复杂性的日益增加,需强大的计算能力来支持大量的数据训练和复杂算法的运算,对高性能芯片的需求随之增长,对晶振的精度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了晶振产品性能的提升。服务器是算力提供的核心平台,石英晶体频率元器件在服务器内部用于维持CPU、GPU等处理器的高稳定性。AI服务器的广泛部署,对时钟产品的需求量随之大幅增加,而随着光模块向小型化、高速率、低功耗趋势不断发展,交换机传输速率的不断升级,都将拉动高附加值时钟产品的需求量。
汽车智能化向纵深迈进,带动晶振单车用量。智能化是汽车变革的下半场,2023年本土智能电动车渗透率快速攀升,根据亿欧网援引乘联会数据显示,到12月我国智能电动车(SEV)渗透率已达到35.0%。据工信部统计,我国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11.5万辆和20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8.2%和31.8%%。
汽车智能化、电动化和网联化趋势的加速,涵盖了从车载信息娱乐系统、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电动动力总成控制、电池管理系统(BMS)到车辆通信和数据传输等多个方面。相关系统和组件的集成和协同工作,不仅提升了汽车的性能,还为驾驶者带来了更加便捷和安全的驾驶体验。
石英晶体频率元器件在汽车电子系统中为微(MCU)和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等提供稳定的时钟信号,确保系统运行的同步性和可靠性。例如在ADAS系统中,高精度的时钟产品能够确保传感器数据的实时和准确传输,实现车辆的主动安全驾驶。此外,随着车载电子系统的复杂化,对车规高等级晶振的需求不断增长。
北斗系统已经深入到国民经济各个应用层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市场需求,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使得北斗服务触及亿万用户,据统计2022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64亿部,其中2.6亿部智能手机支持北斗功能,占比达到98.5%。2022年国内北斗导航定位终端总销量约3.76亿台/套,手机终端占比超69%。而在交通运输、移动通信、农业以及高精度定位等领域,北斗系统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大。
石英晶体频率元器件的稳定性和精确度对确保北斗系统的同步运行和定位精度至关重要。作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元器件,其市场需求和前景随着北斗系统的建设和应用而日益凸显。
消费电子行业复苏,带动晶振迎来全新发展机遇。消费电子类产品如手机、平板和笔电等产品对晶振的需求普遍在3-7颗之间,并在其庞大的体量下成为晶振的重要应用领域。智能手机、PC电脑及其他电子产品有着庞大的基础需求,在历经2022-2023连续两年的疲软后初现曙光。财时代认为2024年消费电子行业复苏具有较强的确定性,且在消费电子终端产品持续升级的背景下,复苏将有效的提振晶振的需求。
通信&物联网技术革新,推动晶振市场快速增长。在通信物联网端,移动电话网络的基站、无线局域网(Wi-Fi)设备以及蜂窝通信网络等,都依赖于晶振来提供准确的时钟信号。
未来,物联网上涨空间可观,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4年全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可达4.31万亿元。由于晶振能为电路提供稳定的基准频率,物联网接口的数量的快速增长,将大幅拉动物联网设备对于晶振需求量。
根据IoT Analytics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物联网终端连接数量为144亿台,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量将突破270亿台,未来三年复合增长率为23.3%左右。
未来几年,随着全球信息化、数字化进程的加速推进,5G网络、物联网的逐渐普及,人工智能浪潮的兴起,汽车电子、电力与能源、工业设备、医疗电子等市场的推动,以及国产替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市场应用场景扩展和升级,预计石英晶体频率元器件市场规模将呈增长趋势。
米乐m6官网登录
上一篇:IMU用于评估驾驶中颈部受伤风险
下一篇:聚焦北京车展六分科技携车端4合1高精度定位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