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m6官网登录·2020年中国车联网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利

发布时间:2024-11-17 07:49:18 来源:米乐M6官网备用网站 作者:米乐m6官网登录入口阅读:42

  2018年6月,工信部和国家标准委联合印发《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总体要求)》《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信息通信)》和《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电子产品和服务)》,全面推动车联网产业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

  截至2019年底,国家级车联网示范区已经超过10个,地方级车联网示范区近30个。随着5G商用化的进程,政策上将加大示范点的效应及数量,技术上将突破人车交互的问题。

  中国车联网的发展与全球车联网发展基本同步,当前中国车联网处于发展阶段,受汽车传感技术、网线等限制,稍落后于欧美日,但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下,发展形势预计与全球同步。2016年后传统互联网巨头,比如BATH等纷纷介入,美国高通的数据显示,从2018年开始,60%的新车将通过移动技术联网,到2020年中国车联网用户数将超过4000万。

  从网络上看,车联网系统是一个“端管云”三层结构体系:第一层是端系统(车内网),第二层是管系统(车际网),第三层是云系统(车载移动互联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2018年6月印发的《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总体要求)》指出,车联网就是依托信息通信技术,通过车内、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服务平台的全方位连接和数据交互,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形成汽车、电子、信息通信、道路交通运输等行业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

  由于车联网产业跨界渗透融合性强,其产业链构成也区别于传统的上、中、下游的产业链构成方式。因此车联网产业链的构成可以结合车联网系统结构进行分析。车联网的系统结构包括“端、管、云”三个系统,车联网产业链也可以这三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端”层面以制造业产业角色为主,包括整车厂商、汽车电子系统提供商、元器件提供商、车内软件提供商等;“管”层面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角色比较均衡,主要包括设备提供商、通信服务商等;“云”层面以服务业产业角色为主,包括软件和数据提供商、公共服务和行业服务提供商等。

  目前,美国、中国、日韩是车联网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三大国家或地区。根据中国通信学会提供的数据,目前在车联网专利全球地域分布中,美国占比30%,中国占比25%,日韩共占比24%。从整体来看,东亚对车联网的研究力度远大于欧美地区,亚洲对车联网的专利占比约占全球的50%。

  车联网试点项目划分为“国家级示范区”、“地方级示范区”和“智能网联高速公路”。2020年我国智能网联示范区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10个国家级智能网联(车联网)测试示范区;超过30个城市级及企业级测试示范点;10多个智慧高速公路开展智能网联试点工作。其中国家级示范区多集中在汽车产业资源丰富的地市,一般为多期建设,布局较早,同时2020年有望迎来后期工程落地。

  从历史上看,动力系统更迭曾是引领汽车产业变革的唯一源动力。5G的到来,从联结的维度,为汽车行业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车联网主要由车内网络与车际网络构成,目前主流车际网技术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无线X车载通信技术,另一种是基于短距离无线通信的DSRC技术。

  来自欧洲的不少企业在DSRC技术上做了大量投入,并一直积极推动欧盟立法,要求汽车使用该技术。但在无线蜂窝技术大规模应用的日本、韩国、中国和美国等地区,则更倾向C-V2X技术。C-V2X中的C是指蜂窝,它是基于3G/4G/5G等蜂窝网通信技术演进形成的车用无线X展现出清晰的商业化应用前景。

  4G网络的应用与普及基本上已经解决了网络通信问题,不过对于车联网领域来说,人车交互问题依然是一个巨大的瓶颈。一是因为市场对于这一功能的刚性需求不足,二是因为相关技术还不够完善,难以获得用户信赖。

  2020年,随着人工智能热潮持续发酵,各企业在语音技术等领域的投入将继续加大,届时语音交互技术有望迎来突破。作为人车交互的核心,语音交互技术的突破,将为破解人车交互困局带来机遇。

  以上数据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车联网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本报告前瞻性、适时性地对车联网产业的发展背景、供需情况、市场规模、竞争格局等行业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年来车联网产业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对车联网产业未来的发展...

  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产业咨询领导者,专业提供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升级转型、产业园区规划、可行性报告等领域解决方案,扫一扫关注。


米乐m6官网登录 上一篇:到底谁在买?华为问界M9首批车主画像公布:平均家庭 下一篇:车联网行业市场现状:车联网行业飞速发展互巨头争
战略合作 Strategic partner
合作伙伴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