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月31日,习总在中央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习总的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进一步丰富了习经济思想的内涵,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引。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总的这一重要讲话精神,本报特约有关专家对此进行深入阐释。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由技术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丰富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是符合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的生产力。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有利于我们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深化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找准关键发力点,扎实做好经济工作。
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都是我们主动适应新时代我国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变化所作出的战略选择,两者在理论、战略和实践层面都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
具有理论逻辑一致性。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关键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从投入产出看,高质量发展应该不断提高劳动、资本、土地、资源、环境的效率,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就是要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不断形成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正是在遵循和把握生产力发展规律、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中,通过技术突破,促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动力结构优化,实现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推动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均坚持并创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结合中国当代发展实践特征,围绕回答新时代发展要素、结构、动力和趋势等重大问题,实现了理论上的新拓展与跃升。
具有战略逻辑一致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同步积累,生产力不断进步,生产关系不断优化,不断汇聚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动力和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强劲动能。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组合方式、配置效率均发生深刻变革,新的生产要素优势正在重塑,新的生产函数组合方式正在形成,经济增长正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相应地,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在加快形成并仍将不断迭代升级。可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就是要破除一切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思想障碍、制度藩篱和瓶颈,强化创新的主导力量和牵引作用,打通旧的生产关系中束缚发展的堵点卡点,充分释放要素活力,全面激发增长动力,在更高的生产力水平和更优的生产关系中推动发展质量效益变革。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标注着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方向,必将为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提供强劲驱动力。
具有实践逻辑一致性。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在实践层面,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样是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促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抓住创新,特别是通过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逐步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不断释放发展潜能。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积极调动城乡区域一切生产要素,促进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大数据等新要素高效流动和有效配置,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既要解决城乡区域发展的短板弱项问题,也要不断提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整体效益,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平衡性。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要加快形成绿色生产力,大力推进经济、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置身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历史周期中去考虑,要在开放条件下面向全球汇聚和配置更多新的生产要素,促进新技术变革和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发展,既要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更要促进实现中国与世界的深度融合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创造更多高质量的新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并带动生产关系的变革重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把握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这个硬道理和当今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前进方向,积极塑造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增添新动能。
培育壮大新型劳动队伍。人的劳动是发展生产力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最活跃力量。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提升全社会的人力资本、打造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劳动者队伍。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一体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急需人才,不断壮大创新型、技能型人才队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强化劳动者职业教育,培育塑造更多愿意接受新知识、善用新技术的新型劳动者。
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形成中起主导作用,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从全人类进步的历史周期和时代前沿中把握新科技变革的方向,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作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持续增强科技创新自立自强能力,积极抢占未来科技发展的“无人区”和制高点,推动在科技发展新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新飞跃,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拓展生产新领域新类型新空间。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把握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以新技术新模式带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制造基础,稳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体经济基本盘。与此同时,着眼打造更多前沿颠覆性技术的新应用场景,强化未来产业前瞻性布局发展,积极抢占产业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创新生产方式,不断拓展生产新边界、催生生产新空间。
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能。依据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方向与需要,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与高效配置是实现生产力变更跃升的必要条件。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强化新的生产要素供给,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让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有效集聚。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充分激发劳动者、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人力资本的市场价值。
统筹国内国际布局形成合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与跨区域衔接,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建设,既提高新质生产力空间布局上的精准性,更强化在更大空间尺度上推动生产力变革发展。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化科技创新力量、产业发展和新型基础设施等布局建设,打造更多新质生产力集聚发展的平台载体,引导因地制宜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顺应新科技和产业变革在全世界范围内深化演化的态势,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着力汇聚全球创新要素,深化国际创新合作,协同推进全球各类先进科技创新成果向国内转移转化和国内先进技术成果走向世界。
习总在中央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聚焦新时代科技强国目标及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确立的科技强省首位目标,全省上下必须坚决扛起在国家科技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使命,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增添强劲动能,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打造以三大科创高地为引领的科学创新体系。习总深刻指出,“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新征程上,科技创新已成为影响全球发展和区域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下好了创新“先手棋”,谁就能抢占发展先机、赢得竞争优势,形成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新质生产力。我们必须树牢科技活动就是经济活动的理念,坚持“四个面向”,重点聚焦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发挥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主导作用,有组织推进原创性、颠覆性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推动颠覆性、前沿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全力抢占发展制高点,开辟新领域新赛道,着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打造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习总强调,“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要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研发应用新型生产工具主力军的作用,大力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着力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培育建设科技企业集群,完善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到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让“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形成企业创新矩阵引力场。做大做强一批科技领军企业,支持其牵头建设创新联合体、产业创新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让其不仅成为产业链链长、更要成为创新链链长,推动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省属高校院所把服务全省和地方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全方位融入企业创新、产业创新,加速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注入“源头活水”。
打造未来产业为方向的产业创新体系。习总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产业作为生产力的载体,科技成果只有产业化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特别是未来产业作为由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而催生的,代表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新方向、新趋势,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必须统筹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把科技创新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新科技、新要素和新产业融合发展,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着重立足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谋篇布局,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向互促。大力推进有组织科研攻关,一体化配置项目、平台、人才、资金等资源,一站式布局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着力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支持龙头企业等牵头建设一批中试基地、概念验证中心,搭建一体化场景应用示范大市场,驱动新模式创设、新产业培育、新动能释放,推动产业持续迭代升级,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发展独特优势。
打造以深化改革为牵引的体制机制创新体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举措。”科技领域作为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要解放思想,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把科技体制改革引向深入,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建立高效统一的科技创新决策指挥体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科技工作进行科学谋划、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
米乐m6官网登录
上一篇:华为:2024年是5G-A商用元年
下一篇:何小鹏建议加快自动驾驶应用落地体系化保障工信部回应